漂洋過海的巧克力傳奇

漂洋過海的巧克力傳奇

    1519年,西班牙探險家赫南科泰茲(Hernán Cortés),在阿茲提克的蘆葦年來到了現今的墨西哥,阿茲提克皇帝Moctezuma II誤以為偉大的羽蛇神回來了,用金杯盛裝可可供奉,將國家奉獻給他。這意外的誤會,不僅讓阿茲提克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,也開啟了可可在世界的旅程~

 

赫南科泰茲將可可帶回西班牙,其實是因為可可豆作為貨幣的價值,以控制殖民地的經濟。但可可飲料首次登上歐陸王宮,要直至1544年。當時聖多明尼克教士帶領馬雅人拜訪西班牙,為王儲菲利普獻上中美洲當地植物、珍禽及擊打可可的容器。那時可可飲料模樣黑紅,且因加入胡椒、辣椒而苦味辛辣。其後西班牙人在其中加入蔗糖,採用其他溫和的香料如肉桂、茴香等調味,並利用大型的木棒molinillo擊打熱可可,以更輕易製造豐富的泡沫,才使可可飲料變得易於接受。而在語系的交流轉換下,可可也終於出現了「Chocolate」的巧克力稱呼。    
1615年起,統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為確保與法國同盟,將公主安妮(Anne d'Autriche)嫁給法皇路易十三(Louis XIII),也將一批巧克力製作師傅帶進了法國宮廷,之後附庸風雅的貴族們爭相仿效,成為一種時尚飲品,凡爾賽宮重要場合都有巧克力供人飲用,狀似可可豆莢、用以調製巧克力的巧克力壺chocolatiére也在這時逐漸成形。而在1657這一年,法國巧克力商更是首度橫越英吉利海峡,在倫敦的皇后巷(Queen's Head Alley)開設了第一家巧克力飲料店,雖然價格並非一般民眾可以消費,但也總算走出了貴族們的深宅大院。之後打著營養飲品名號的巧克力,在倫敦市區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其中最具代表的White's Club,現今仍在倫敦St-James st 37號,成為著名的紳士俱樂部。

 

    1711年,神聖羅馬帝皇卡爾六世(Karl VI)將首都遷離馬德里,並將西班牙的宮廷珍藏-巧克力一併帶回故鄉維也納,讓巧克力在歐洲傳播的版圖越來越大。而當時歐洲的皇室對巧克力益加講究,不僅加入了杏仁、水果、花瓣等調味,在器具上也更為精緻,採用純銀或精瓷製作專門的巧克力壺,與專門的巧克力盛裝杯組。1743年,瑞士畫家里歐塔(Jean Etienne Liotard)應瑪莉女皇之邀到維也納為皇室成員畫像,里歐塔每日清晨都被一位端著香濃巧克力的美麗侍女安娜(Anna Baltauf)喚醒,於是為她畫了一幅畫像,名為巧克力侍女圖(La Belle Chocolatière)。宛如麻雀變鳳凰般,維也納王子特里斯坦(Dietrichstein)看到這幅畫像便墜入愛河,尋找美麗的安娜並當面向她求婚,刻畫了一段浪漫的巧克力情史。這段貴族與平民的戀情在維也納轟動一時,也造就巧克力侍女圖在巧克力史上的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