巧克力的製作與發展

巧克力的製作與發展

18世紀起,全球工業革命使巧克力面臨巨大轉變。自赫南科特茲將可可帶回西班牙,數百年來巧克力製作過程始終沒有太大變化。負責巧克力製作加工的工人按阿茲提克傳統方法,以跪地方式手工研磨、調製巧克力。但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,各式研磨可可豆的機器將勞工從勞動密集型工作中解放,使巧克力的大規模生產成爲可能,巧克力工業亦愈趨蓬勃發展。
 
        18世紀中葉,法國啟蒙哲學代表人物丹尼斯狄德羅(Denis Diderot)編撰完成首套最具規模之-科學、藝術與商業百科全書(Classified Dictionary of Sciences, Arts, and Trades)。這份史料對於巧克力知識的紀錄與傳承占有重大意義,精確描繪可可製作過程與器具,成為後代巧克力技術研發的根據。
 
巧克力近代最關鍵的發明人是荷蘭人梵豪登(Coeraad Johannes Van Houten)。其於1825年發明水壓機,成功將大比例的可可脂壓榨出來,讓巧克力開始產生了黑巧克力與白巧克力的區分,除了應用更加多元化,也讓巧克力經由可可脂再製的過程,口感更加滑腴,間接推動現代固體巧克力的誕生。不僅如此,梵豪登更在巧克力中加入蘇打粉,增加了可可粉在水中的融合度,於是1828年世上第一罐巧克力粉問世,人類進入即溶巧克力的新時代!巧克力也成為了一般家庭的早餐飲品。
 
        1847年,英國弗萊公司(J. S. Fry & Sons)發現將可可粉與糖加入溶化後的可可脂中調製,製作出的巧克力膏不但口感溫和,且可以放入模型中。於是史上第一片巧克力誕生!弗萊家族特別命名為Chocolat Délicieux à Manger(當時法語的名字相當受歡迎),在伯明罕展示這項成果。
 
         而最早想到將巧克力與牛奶結合的則是英國人漢斯史隆爵士(Sir Hans Sloane),即知名的大英博物館創始人兼醫生與植物學家。1727年以「漢斯史隆爵士的牛奶巧克力」(Sir Hans Sloane's Milk Chocolate)之名發行。自此英國巧克力屋紛紛仿效,風行起巧克力加上牛奶的組合。
 
        而真正的牛奶巧克力是由兩位瑞士人共同發明的,1867年亨利雀巢(Henri Nestlé)研究發現濃縮牛奶的方法,這項技術促使1875年丹尼爾彼得(Daniel Peter)嘗試將這種新形式的牛奶與可可、可可脂、糖一起混合,研製出不含苦味、口感滑順的牛奶巧克力,命名為Gala Peter。直至今日,瑞士仍以牛奶巧克力聞名世界,並佔瑞士巧克力市場80%的高額銷售量。
 
        1879年瑞士人魯道夫林特(Rudolphe Lindt)發明了巧克力攪拌機(Conche,拉丁文中的貝殼),以厚重的滾輪來回地輾壓巧克力,過程長達72小時。這項稱為精煉(conching)的技術,目的在透過長時間的攪拌,將可可豆研磨更均勻,使巧克力出現前所未有的香醇與細緻,衍生為現今入口即化的境界。
瑞士雖然在巧克力界起步較晚,1750年義大利商人才首次在瑞士販賣巧克力。但由於幾位傑出的發明家在配方與技術的突破,使瑞士躍升為近代巧克力的先趨,並持續成長為當今最大的巧克力消費國。